跳到主要內容

哀莫大於心死 《緘默的病人》經典的心理懸疑小說

 


一本好的心理懸疑小說,會讓讀者有一翻開就想要一口氣看完的衝動,前幾年幾部出版懸疑小說,例如《控制》(Gone Girl)、《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p)、《列車上的女孩》等,雖然評價不一,但是都達到熱銷跟熱烈討論的效果,因此出現很多模仿作品,《緘默的病人》是近年我看過較為精湛的懸疑小說。

 

這些年「東施效顰」的懸疑小說有幾個很嚴重的缺點,第一是刻意打造曲折和離奇的情節,角色性格可以任意轉換,前後不一,為暗黑而暗黑,不然就是人物毫無生機,沒有特色

 

第二是為了不讓讀者讀到一半時就猜到結局,反過來猜測讀者的心理預期,刻意的反轉劇情,自以為掌握了讀者的好奇性跟意外感,卻連一本小說該有的邏輯性都沒有

 

第三是刻意的懸疑小說營造,出現太多莫名其妙的迷霧、恐怖、驚嚇場景

 

《緘默的病人》沒有上面幾個近年懸疑小說出現的問題,在整個故事架構的所有設定和法則,從前面到後面的發展和結果維持一致性,動機上主角不同階段的目的也能夠相呼應,不論正反角色怎麼應對或解決問題,在手法上也有十足的懸疑情節及效果。

 

《緘默的病人》作者艾力克斯.麥可利迪斯,是英國一位知名編劇,不過這本卻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根據報導,麥可利迪斯曾經念過3年的心理治療,而且曾在某間青少年精神病患監獄工作幾年,專業知識及接觸病患的背景,是他靈感跟素材的來源。

 

《緘默的病人》的女主角艾莉西亞是知名的畫家,嫁給同樣知名的時尚攝影師蓋布瑞爾,兩人住在倫敦令人稱羨的地區,生活看似美好,某天蓋布瑞爾深夜返家,疑似遭到艾莉西亞連開五槍斃命,從此艾莉西亞選擇沉默,不再說話,這起家庭悲劇成了大眾關注懸案,這位緘默的病人(疑犯)被收治在位於北倫敦的精神病療養院。

 

6年後,一直很關注艾利西亞的心理治療師李歐,深信自己可以治療艾莉西亞,想盡辦法進入那間療養院工作,並且得到和艾莉西亞接觸的機會,發現艾莉西亞有寫日記抒發心情,而她噤聲背後,隱藏一個更黑暗的秘密。

 

這本小說最精彩的情節,都來自於心理諮商過程,看艾莉西亞的防衛,李歐自身的反移情,或是兩方互相攪和產生的化學反應,諮商失敗是關係的質變,一方面是案主無意識的防衛,另一方面是心理師自身狀態的反移情,又或者兩方互相攪和產生的化學反應

 

與從事心理諮商的朋友聊過,反移情就像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定會有風險,但諮商過程若能與案主建立相當好的諮商關係,會使對方的不良情緒與表現有很大的好轉,但同時也會因案主可能對其產生日益深重的感情依戀,甚至使心理師自己陷入漩渦,難以維持這種諮商關係,最後結果可能是兩敗俱傷。

 

讀者跟著身為心理治療師,卻未注意到移情與反移情的作用的李歐深陷其中,挖掘的不只是艾莉西亞,還有更多李歐的潛意識情感,然後會感嘆李歐把自己當作可以拯救艾莉西亞的那個命中註定的角色,最後卻發現那些無盡包容溫暖,可能有著更多的牽扯,讀著就像走進在作者設計的心理迷宮,流連徘迴、思考、猜測,直到謎底揭曉,直呼精彩。

 

《緘默的病人》作者在這本小說中,也不斷出現「阿爾克斯提斯」這個希臘神話的女英雄,在神話故事裡,阿爾克斯提斯是自願為先生阿德墨托斯犧牲生命,但這哀戚至極的故事背後,有更沉重的意義,只是過去以男性視野為主的神話故事詮釋,完全被忽略了。

 

在愛情中原本就可能還做到對等,只是掏心掏肺的犧牲自我,卻被「恩將仇報」的傷害。小說裡用「阿爾克斯提斯」蘊含的暗示,讓人去摸索艾莉西亞的內心事件,等到結局揭曉,不論是對艾莉西亞或是阿爾克斯提斯都會寄予無比的同情。

 

哀莫大於心死,緘默,是心寒的回應。沉默有時不是金,而是無聲地哭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韓劇《Mouse窺探》5大韓國社會議題 變態基因、廢死、墮胎、性侵輕判、媒體嗜血

  韓劇《 Mouse 窺探》上演至今被稱為「燒腦劇」的代表作品,我認為它不只是引發動腦找真兇,而是觸發觀眾動「心」好好思考幾個社會議題的本質。 由李昇基、李熙俊主演的韓劇《 Mouse 窺探》,在網路造成熱議「到底誰是 連續殺人犯」?,這部犯罪嫌疑故事到現在演了 6 集,節奏緊湊、扣人心懸,最迷人之處是將韓國這些年幾件重大社會案件融入在劇情中,討論韓國幾個不斷爭論的議題,包括是否該廢除死刑、強姦犯再犯機率、墮胎法案以及深思人性與天生基因間是否有微妙聯繫。   社會議題1:故事靈感來自女童分屍案 犯罪基因決定一切? 《 Mouse 》的編劇是寫過《神的禮物— 14 天》、《 Black 》等劇的崔蘭,她在受訪時就有提到這部創作靈感來自 2017 年震驚韓國社會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 8 歲女童遭到年僅 17 歲的金姓少女誘拐回家遇害,金女不只將女童勒斃還分屍,不只將屍體分裝至垃圾袋棄屍在水塔、公共垃圾桶等地,部分屍塊還分送給女朋友。   這件案子之所以引起社會震驚,不只是未成年少女竟犯下這麼殘忍無道的犯罪,甚至毫無悔意,在鏡頭前冷漠的表情令社會嘩然,不過更令社會輿論群情激憤是,金姓少女在法庭辯駁是天生缺少了鏡像神經元,這使她沒有同情心、罪惡感,無法感知她人的痛苦,因為「基因」才會犯下這樁殘忍命案,也因此法院最終判決金女 20 年刑期,受到輿論撻伐。   崔蘭將引起社會議論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所探討的基因問題,帶入《 Mouse 》的劇情中,設定 1995 年醫學界就得出某種「變態殺人狂」基因存在,有這基因者會成為冷漠殘酷的殺人兇手,他們殺人沒有原因,只是從中尋找快感和成就感,缺乏正常感情的這些人會從殺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並持續保持對殺人的狂熱。   社會議題2:若有變態基因 你是否支持墮胎? 編劇在這邊融入另一項韓國議論的社會議題「墮胎」,藉由當時醫學的這項研究,演出政府是否該篩查並且殺死這些帶有殺人狂基因的胎兒,帶出韓國最終因為韓國不能墮胎的倫理觀念,以及反墮胎主張的基因篩查也有 1% 錯誤機率的爭辯,最後這項議題並未實施。   不過,現實中的韓國在 2019 年 4 月該國憲法法院做出重大裁定,認為現行墮胎禁令及懲罰實施墮胎手術醫生條文,侵犯婦女自由...

透過兄弟情看文森梵谷 堅持不懈《浪擊而不沉》

  文森梵谷是偉大的畫家,他生前的畫作沒人看得起,死後作品價高到沒人買得起,生前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割掉自己的左耳垂,最後選擇自盡,一生遭到漠視肯定,死後卻因其戲劇性的故事,不斷被人以書籍、電影或歌曲傳頌,是世界藝術史最具代表性的悲劇天才畫家。   相較很多作品都是在消費文森梵谷戲劇性的一生,日本作家原田舞葉的小說《浪擊而不沉》以追求自己創作表現手法的文森梵谷與默默支持守護孤高畫家哥哥的西奧梵谷,兩兄弟間的情誼作為故事架構,引領讀者進入梵谷兩兄弟的內心世界,更能體會印象派在 19 世紀後半崛起面臨的畫派風暴及所處時代的畫家精神。   19 世紀末的花都巴黎,是歐洲文化的首都,吸引世界各地的文藝青年前來朝聖。《浪擊而不沉》的主要角色除了梵谷兩兄弟,還有日本畫商林忠正及其學弟加納重吉,他們都是巴黎的仰慕者,遠離家鄉來到巴黎,成為都市裡的異鄉人。   巴黎的城市徽章是一艘銀色帆船在紅色海浪上航行,「浪擊而不沉」是巴黎這座城市的座右銘,形容這座城市堅不可摧的精神。   如果塞納何不接納你,那就化作塞納河上的小舟就好了。   任憑風吹雨打,浪濤洶湧,只要風雨過後,又會恢復風平浪靜,像往常一樣波光粼粼。   所以,你只要化為小舟,靜待風雨過去就行了,縱然搖晃不穩,也絕不沉沒   這段是在書中賣不出一件作品的文森梵谷,在人生低潮時一名日本畫商林忠正告訴他的話,這「話中有畫」呈現的正是在那個時代不被肯定、不被接受,文森梵谷卻始終堅持創作繪畫的精神。   有別於許多文森梵谷的故事作品,原田舞葉更多著墨在西奧梵谷為何一直支持哥哥,也從西奧梵谷的視角,更能體會在那個世代,身為異鄉人的處境難處。   文森梵谷生前總共寫過 800 多封信件,有 600 多封是寫給西奧梵谷,他們不間斷的連繫,甚至在文森自盡想見最後一面的也是西奧,證明兄弟間的深厚情感。當文森窮困潦倒、被人嘲笑時,西奧是一直相信文森天分並支持哥哥的人,在巴黎為畫商工作的西奧,提供文森經費維持作畫,並且找機會推銷文森的畫作,對於文森來說,西奧不只是至親,更是他的知音和支柱。   但是要把哥哥的作品讓給更多人可以看見或認識,西奧要面臨老闆的質疑,...

日新戲院落幕 那些年風光一時的西門町電影院

  2020 年 9 月 9 日日新威秀電影院熄燈,原址預計改建大型複合式商場,對從小在西門町長大的我而言,感傷的不是西門町沒有「威秀」,而是一家曾象徵 70 、 80 年代西門町繁華及電影業蓬勃發展的老牌龍頭戲院落幕。西門町最風光時曾有 37 家戲院,如今光環褪色,只剩 7 座影城,不勝唏噓。 日新戲院落幕 老一輩的台北人要看電影,一定會來西門町:因為最新電影都在西門町撥放,才在全台其他地方上映,早期的西門町電影院的風格就是「大」,一個廳可以選擇坐在樓上或樓下,最大的是位於武昌街的台北戲院有 1800 個座位,樂聲跟新世界戲院都超過 1600 個座位,國賓、豪華、日新、萬國、新聲、中國也都約有 1500 個座位規模。   正在上映電影會稱為院線片,是因為早期發行的電影公司都會和電影院結合, 變成一個「統一品牌」排片的機制,並且會選一家代表性的電影院掛名,稱為龍頭戲院,早年龍頭戲院幾乎都西門町,記得在國片 ( 港片 ) 最興盛的時代,要看中影的電影就在中國 ( 戲院 ) 院線、邵氏在大世界、嘉禾在台北,新藝城 ( 龍祥 ) 在新世界、學者在萬國。   1985 年雷根主政的美國,電影輸出協會以 301 條款控訴案為要脅,要求台灣取消外片配額及開放外片拷貝,開啟美國電影在台灣電影市場的強勢獨佔地位,奠定以撥放外片為主的國賓戲院龍頭地位,當時設備較新的獅子林等電影院也都以放外片為主,甚至大世界與邵氏解約後也轉為撥放外片,國片 ( 港片 ) 與美片的形勢逆轉,原本經營國片的戲院也逐漸沒落。 西門町星聚點是大世界戲院舊址 記得小時候在西門町生活,最開心就是爸媽或阿姨帶著我去大世界看電影,那時年紀小坐在爸媽腿上伸長脖子看著狄龍、傅聲演的邵氏武俠電影一點都不嫌累,高中時雖然已經不住在西門町,但因為約會在西門町看場電影就是「潮」,而且最具代表的就是國賓戲院,在國賓約會看場美國電影變成是種流行。   因為美片取代國片的地位,國賓、樂聲、日新 3 家撥放外片為主的龍頭,其他大戲院為求生紛紛改建,將原本一廳樓上、樓下兩層的格局拆成兩間戲院,像是新世界、中國、大世界、豪華、台北都改為龍廳、鳳廳或是金廳、銀廳,西門町的大戲院就只剩下上述幾家撥放外片的龍頭戲院。   武昌街二段稱為電影街,是因為戲院最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