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韓劇《Mouse窺探》5大韓國社會議題 變態基因、廢死、墮胎、性侵輕判、媒體嗜血

 

韓劇《Mouse窺探》上演至今被稱為「燒腦劇」的代表作品,我認為它不只是引發動腦找真兇,而是觸發觀眾動「心」好好思考幾個社會議題的本質。


由李昇基、李熙俊主演的韓劇《
Mouse窺探》,在網路造成熱議「到底誰是連續殺人犯」?,這部犯罪嫌疑故事到現在演了6集,節奏緊湊、扣人心懸,最迷人之處是將韓國這些年幾件重大社會案件融入在劇情中,討論韓國幾個不斷爭論的議題,包括是否該廢除死刑、強姦犯再犯機率、墮胎法案以及深思人性與天生基因間是否有微妙聯繫。

 

社會議題1:故事靈感來自女童分屍案 犯罪基因決定一切?

Mouse》的編劇是寫過《神的禮物—14天》、《Black》等劇的崔蘭,她在受訪時就有提到這部創作靈感來自2017年震驚韓國社會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8歲女童遭到年僅17歲的金姓少女誘拐回家遇害,金女不只將女童勒斃還分屍,不只將屍體分裝至垃圾袋棄屍在水塔、公共垃圾桶等地,部分屍塊還分送給女朋友。

 

這件案子之所以引起社會震驚,不只是未成年少女竟犯下這麼殘忍無道的犯罪,甚至毫無悔意,在鏡頭前冷漠的表情令社會嘩然,不過更令社會輿論群情激憤是,金姓少女在法庭辯駁是天生缺少了鏡像神經元,這使她沒有同情心、罪惡感,無法感知她人的痛苦,因為「基因」才會犯下這樁殘忍命案,也因此法院最終判決金女20年刑期,受到輿論撻伐。

 

崔蘭將引起社會議論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所探討的基因問題,帶入《Mouse》的劇情中,設定1995年醫學界就得出某種「變態殺人狂」基因存在,有這基因者會成為冷漠殘酷的殺人兇手,他們殺人沒有原因,只是從中尋找快感和成就感,缺乏正常感情的這些人會從殺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並持續保持對殺人的狂熱。

 

社會議題2:若有變態基因 你是否支持墮胎?

編劇在這邊融入另一項韓國議論的社會議題「墮胎」,藉由當時醫學的這項研究,演出政府是否該篩查並且殺死這些帶有殺人狂基因的胎兒,帶出韓國最終因為韓國不能墮胎的倫理觀念,以及反墮胎主張的基因篩查也有1%錯誤機率的爭辯,最後這項議題並未實施。

 

不過,現實中的韓國在20194月該國憲法法院做出重大裁定,認為現行墮胎禁令及懲罰實施墮胎手術醫生條文,侵犯婦女自由選擇權利,均屬違憲,韓國政府須在20201231日前修法,解除這項長達66年的墮胎禁令,不過,政府提出的墮胎修法版本只限孕婦懷孕24週內可以人工流產又引發爭議及討論。

 

1986年至1991年的華城連續殺人案,總共有10名女性遭到殺害,這起震驚整個韓國社會的案件,多次被作為電影或電視劇的題材,像是《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的電影作品《殺人回憶》或是口碑佳的電視劇《信號》等,此案總計動員205萬人次的軍警,調查21280名嫌犯,多年來還是一無所獲,直到2019年韓國國家科學搜查研究院從犯罪資料庫中,比對56歲男子李春的DNA和當年連環殺人案當中第五、七和九宗案件兇手一致,最終在李春承認犯行下才偵破此案,而當時已在牢中的李春,是因另案姦殺妻妹被判無期徒刑。

 


社會議題3:華城連續殺人案的翻版 嚴肅探討韓國的實質廢死議題

此案還衍生案外案,華城連續殺人案的10起被害人中,有1起被當時警方認定是「模仿犯罪」,當時被當人罪犯的尹成如總計坐了32年的牢,直到李春承認犯行,並指該案也是他所為,經過重啟調查,發現相關事證都指向李春,只是當時警方急於破案,以嚴刑逼供尹成如取得自白,導致尹成如坐了長達32年的冤獄。

 

Mouse》同樣有連續殺人犯造成社會惶恐,在1990年間有個「人頭獵人」同樣殺害10人,最後追查到的殺人案韓敘俊,本身職業是腦科醫生,有個優越的幸福環境,但是為滿足內心刺激感追求,將多數是弱勢被害人殺害,韓敘俊最終遭到判決死刑,但是劇情直接來到20年後,韓敘俊卻持續在牢獄裡過活,這裡帶出另一個韓國社會爭辯的議題「廢死」。

 

韓國從19971230日執行死刑至今,已經超過23年沒有執行過任何死刑,韓國雖然從未廢除死刑制度,但實際上已經是「準廢死」,根據韓國黨議員金尚勛去年質詢時援引韓國法務部的統計資料,韓國道2020年上半年共有56名待執行的死刑犯,若是像《Mouse》裡韓敘俊那樣,判死至今已超過23年的有10人以上,最長的是關在光州監獄的死刑犯,已過了27年未執行。

 

就像戲裡面的對白「這些犯人在獄中搞得像在度假,家屬卻是在悲傷中度過每一天」,每當韓國社會出現連續殺人或是惡性重大的案件時,民眾擁護「執行死刑」的聲浪就會再度翻高,被害人家屬也會成為受訪對象。韓國媒體有統計過,光是每年用於待執行死刑犯的餐費、醫療費、生活費、取暖費和醫療保險的費用,一人約要花費2400萬韓元(65萬元台幣),認為浪費國民納稅錢,而且韓國這幾年不斷出現暴力殺人與分屍命案,政府應該要「亂世用重典」。

 

不過,以華城連續殺人案的案外案來說,如果當初被警方及媒體視為「兇殘至極」的冤獄者尹成如,當下輿論風氣驅使下遭到判死,恐怕含冤一輩子都無法平復,而真正的兇嫌李春若因為姦殺妻妹而被判死槍決,華城案恐怕真相永遠石沉大海,10名死者恐怕永遠沒有人為她們伸冤,讓真正兇手受到制裁。

 

Mouse》呈現出主張執行死刑與廢死的兩種聲音角力,彰顯的正是過去韓國就是有太多刑案是屈打成招,究竟韓國要朝哪個方向走,至少要重新建立人民對檢警辦案的信心,訂定更嚴謹的規範。



 

社會議題4:性侵重犯遭輕判 被害人遭遇誰來維護

Mouse》在獵頭連續殺人案後,事隔20多年社會又出現連續殺人魔案,而證據都指向韓敘俊當時已懷孕的腹中小孩,因為該名小孩當時被檢測出也有變態殺人狂的基因,被專家認定有99%的機率成為和韓敘俊一樣的人頭獵人,與編劇當初得到啟發而寫此劇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兇嫌,以此探討基因是否決定一切,甚至延展到人性是否本惡的深思與探討。

 

就目前的走向,劇情一再反轉再反轉,不僅狠狠打了我們多數人「先入為主」、「未審先判」的謬誤觀念一打巴掌,同時也在我們觀眾不斷挨巴掌重新推理的同時,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對於任何社會議題,我們太過於用情緒思考,忘記探討問題本質,以至於如同劇中偵辦方向一樣,一致搞錯方向。

 

接下來的劇情預告,很明顯的女主角之一的吳奉伊幼時身心受到「重創」的兇手就要出獄,而女主角得知兇手即將出獄是幾近崩潰,而出獄後的兇手看似又要接近女主角,成為此劇在抓連續殺人犯外,另一個掀起的波濤。

 

這個情節類似「素媛案」去年出獄的犯人趙斗淳,他在廁所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強姦一個8歲幼童,最終卻只判處12年有期徒刑,並在去年出獄後,又刻意住到距離被害者住家附近,202011月韓國國會通過要求加強對電子腳鏈佩戴者監管的《保護收容法》,該法又被稱為「趙斗淳防治法」。

 

社會議題5:媒體嗜血只為收視率 觀眾易陷「未審先判」

很好奇《Mouse》編劇會如何詮釋並讓觀眾思考這起事件的本質問題,而後面有關於「基因是否決定一切」,編劇又會怎樣引領大家藉由緊張刺激的偵兇過程,引領觀眾發掘真相,此真相也不是如同戲裡媒體直播只為炒熱點閱的商業賣點,而是好好深思,韓國這些重大社會議題,不要只看熱鬧,只看片面資訊,好好思考該怎麼走。

 

其實,這些韓國社會議題在台灣也是不斷有爭議,到底該怎麼走,我們需要的也不是實驗的「mouse」,也不是只有窺探這些社會案件的旁觀者,而是正視自己內心,找出問題本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透過兄弟情看文森梵谷 堅持不懈《浪擊而不沉》

  文森梵谷是偉大的畫家,他生前的畫作沒人看得起,死後作品價高到沒人買得起,生前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割掉自己的左耳垂,最後選擇自盡,一生遭到漠視肯定,死後卻因其戲劇性的故事,不斷被人以書籍、電影或歌曲傳頌,是世界藝術史最具代表性的悲劇天才畫家。   相較很多作品都是在消費文森梵谷戲劇性的一生,日本作家原田舞葉的小說《浪擊而不沉》以追求自己創作表現手法的文森梵谷與默默支持守護孤高畫家哥哥的西奧梵谷,兩兄弟間的情誼作為故事架構,引領讀者進入梵谷兩兄弟的內心世界,更能體會印象派在 19 世紀後半崛起面臨的畫派風暴及所處時代的畫家精神。   19 世紀末的花都巴黎,是歐洲文化的首都,吸引世界各地的文藝青年前來朝聖。《浪擊而不沉》的主要角色除了梵谷兩兄弟,還有日本畫商林忠正及其學弟加納重吉,他們都是巴黎的仰慕者,遠離家鄉來到巴黎,成為都市裡的異鄉人。   巴黎的城市徽章是一艘銀色帆船在紅色海浪上航行,「浪擊而不沉」是巴黎這座城市的座右銘,形容這座城市堅不可摧的精神。   如果塞納何不接納你,那就化作塞納河上的小舟就好了。   任憑風吹雨打,浪濤洶湧,只要風雨過後,又會恢復風平浪靜,像往常一樣波光粼粼。   所以,你只要化為小舟,靜待風雨過去就行了,縱然搖晃不穩,也絕不沉沒   這段是在書中賣不出一件作品的文森梵谷,在人生低潮時一名日本畫商林忠正告訴他的話,這「話中有畫」呈現的正是在那個時代不被肯定、不被接受,文森梵谷卻始終堅持創作繪畫的精神。   有別於許多文森梵谷的故事作品,原田舞葉更多著墨在西奧梵谷為何一直支持哥哥,也從西奧梵谷的視角,更能體會在那個世代,身為異鄉人的處境難處。   文森梵谷生前總共寫過 800 多封信件,有 600 多封是寫給西奧梵谷,他們不間斷的連繫,甚至在文森自盡想見最後一面的也是西奧,證明兄弟間的深厚情感。當文森窮困潦倒、被人嘲笑時,西奧是一直相信文森天分並支持哥哥的人,在巴黎為畫商工作的西奧,提供文森經費維持作畫,並且找機會推銷文森的畫作,對於文森來說,西奧不只是至親,更是他的知音和支柱。   但是要把哥哥的作品讓給更多人可以看見或認識,西奧要面臨老闆的質疑,還要面臨得罪當權畫派的畫家及金主,如果因此失去經濟來源,又如何能夠作為哥哥創作的後盾,無法養活在鄉下的家人們

哀莫大於心死 《緘默的病人》經典的心理懸疑小說

  一本好的心理懸疑小說,會讓讀者有一翻開就想要一口氣看完的衝動,前幾年幾部出版懸疑小說,例如《控制》 (Gone Girl) 、《別相信任何人》 (Before I Go to Sleep) 、《列車上的女孩》等,雖然評價不一,但是都達到熱銷跟熱烈討論的效果,因此出現很多模仿作品,《緘默的病人》是近年我看過較為精湛的懸疑小說。   這些年「東施效顰」的懸疑小說有幾個很嚴重的缺點,第一是刻意打造曲折和離奇的情節,角色性格可以任意轉換,前後不一, 為暗黑而暗黑,不然就是人物毫無生機,沒有特色 。   第二是為了不讓讀者讀到一半時就猜到結局,反過來猜測讀者的心理預期,刻意的反轉劇情,自以為掌握了讀者的好奇性跟意外感, 卻連一本小說該有的邏輯性都沒有 。   第三是刻意的懸疑小說營造, 出現太多莫名其妙的迷霧、恐怖、驚嚇場景 。   《緘默的病人》沒有上面幾個近年懸疑小說出現的問題,在整個故事架構的所有設定和法則,從前面到後面的發展和結果維持一致性,動機上主角不同階段的目的也能夠相呼應,不論正反角色怎麼應對或解決問題,在手法上也有十足的懸疑情節及效果。   《緘默的病人》作者艾力克斯.麥可利迪斯,是英國一位知名編劇,不過這本卻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根據報導,麥可利迪斯曾經念過 3 年的心理治療,而且曾在某間青少年精神病患監獄工作幾年,專業知識及接觸病患的背景,是他靈感跟素材的來源。   《緘默的病人》的女主角艾莉西亞是知名的畫家,嫁給同樣知名的時尚攝影師蓋布瑞爾,兩人住在倫敦令人稱羨的地區,生活看似美好,某天蓋布瑞爾深夜返家,疑似遭到艾莉西亞連開五槍斃命,從此艾莉西亞選擇沉默,不再說話,這起家庭悲劇成了大眾關注懸案,這位緘默的病人 ( 疑犯 ) 被收治在位於北倫敦的精神病療養院。   6 年後,一直很關注艾利西亞的心理治療師李歐,深信自己可以治療艾莉西亞,想盡辦法進入那間療養院工作,並且得到和艾莉西亞接觸的機會,發現艾莉西亞有寫日記抒發心情,而她噤聲背後,隱藏一個更黑暗的秘密。   這本小說最精彩的情節,都來自於心理諮商過程,看艾莉西亞的防衛,李歐自身的反移情,或是兩方互相攪和產生的化學反應, 諮商失敗是關係的質變,一方面是案主無意識的防衛,另一方面是心理師自身狀態的反移情,又或者兩方互相攪和產生的化學反應

「殺警.弒母案」沒有他們,只有我們

  沒有他們跟我們,就只有我們 (There is no them and us,it is just us )   嘉義殺鐵警案、弒母剁頭案的判決,台灣社會充滿著躁動的氛圍,有人大肆抨擊司法判決嚴重背離民情,揭示法律無法明確的那條界線,台灣建立司法精神鑑定體制,確實有其重要性及迫切性。   讀完英國犯罪心理凱利戴恩斯的《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這位長期在英國警方偵辦重大案件中擔任諮詢的司法心理學家,將心理學的科學方法運用在司法程序中的當事人,探究其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讀完書中她分享的 11 起個案,回頭看台灣有三大問題,包括司法心理鑑定程序未完備,避免對被害者的「異化」及檢視極端行為成因強化預防。   凱利戴恩斯認為司法鑑定不應僅以是否患有精神疾病而論斷是否免責,還會判斷因為疾病導致多少認知 ( 理性 ) 缺損,她在書中揭露曾經遭遇恐怖情人,也曾經長時間遭受到一名陌生男子的跟蹤騷擾,但是在接觸與長期遭受家暴而殺夫的犯人,或跟蹤騷擾甚至犯下殺人的犯人,不管有多強烈的感同身受,鑑定時都就針對個案鑑定,不能參雜個人的經驗與偏見。   凱利戴恩斯接受英國警方委託,可以看出其鑑定架構會有許多步驟,不只是訪談犯人,整理資料,還會去瞭解犯人過去及成長史,親友互動所形成的人格特質,犯案時又是什麼樣的壓力觸動人格特質中的危險因子,以及犯人在犯罪後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犯罪行為,才是一份完整的司法心理 ( 精神 ) 鑑定報告   台灣這幾起鑑定案件,精神科醫師或許沒有參雜個人情感,但遭受責難原因在於,僅是判斷兇嫌有無罹患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報告中並未如同凱莉戴恩斯的鑑定架構,以判定兇嫌在犯行時跟之後的心理狀態,顯示台灣在此領域的訓練跟學養明顯不足,當法官僅以鑑定者所提論點而免兇嫌刑責,以致於判決結果會引發社會軒然大波。   「他們」、「我們」的二分法,是凱莉戴恩斯在這本書給讀者的另一個省思。每次遇到難以理解的犯行,多數人第一反應是「這些人究竟有什麼毛病?」,會將這些人「異化」稱為瘋子或壞人,但是對「這些人」中的某些人,反而提供了方便的標籤,可以躲在裡面,甚至合理行為,懷疑自己沒有得救的機會。   這種「異化」還常對被害人這麼做,誰誰誰因為太天真、太軟弱、太愛亂來自作自受,才會被當成攻擊目標,社會易將被害的痛苦視為另一種「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