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出師表》出人意表,莫忘劉備成為主人公的原因

 

我先承認當初看韓劇《出師表》,是因為主演的是曾獲選「世界最美臉蛋」的NANA(林珍娜),原以為這只是一部純粹看美女,輕鬆又不用大腦的消遣喜劇,但是我錯了,這部戲看不到以往總以美麗端正形象出現在戲劇的NANA,而是時而瘋癲時而三八可愛的NANA,導演用胡鬧喜劇手法,切中許多當前政治問題跟要害,大大諷刺那些看似仁義道德、心態偏差的政客。

 

政治中最瘋癲的不是外顯行徑,而是內在自私與慾望;不是戲劇表現浮誇,只是我們沒認清這些面具背後的真樣貌。

 

NANA演的女主角具世拉,是一個非常熱心的市民,天天通過區熱線或者區熱線網站反映問題,讓負責接待的公務員苦不堪言,朴成勳演的男主角徐孔明一直恪遵公務員準時下班信念的他,因故被降級後專門處理具世拉的投訴,兩人因此有交集,也開始擦出火花。


KBS《出師表》官網

 

具世拉因為求職一直失利,長期待業,一次被徐孔明嘲諷乾脆去選區議員,一年上班90天,就能坐擁年薪韓幣5千萬元(台幣約130萬元),具世拉真的參選,無意間她長期投訴紀錄的本子,被有改革理念的同選區候選人撿獲,該候選人認為具世拉比她更關心市民生活,為集中選票,該候選人退選轉支持具世拉,在其他候選人在選戰最後,都集中在大票倉選區固票,具世拉卻選擇到長期冷漠不關心,投票率低的區域拉票,最後因為「政治沙漠選區」的壓倒性勝利,贏得選舉。

 

我喜歡導演對具世拉的人物設定,平時熱心公共事務,看到不對就會投訴的具世拉,起初進議會並沒有政治理想,在一次區政府因長期負債連連,區議員的薪水都可能發不出,長期失業要賺錢的具世拉,在一次政府是否應該再度舉債度過危機,明知債留子孫不對,為了「顧肚子」還是投下贊成票。

 

但是之後一連串民眾的投訴,例如高爾夫球場不加裝網子導致求到處飛影響鄰居安全,接著遭受到不當解雇的保安大叔,沙朗洞改名事件的連署造假,到牽扯重大問題導致工人受傷的工安事故,具世拉的行為出發點都很簡單,為了弱者做該的事情。

 

這這部名為《出師表》的劇,具世拉的人設就是劉備,戲中小朋友講的一段話「三國中我喜欢劉備,在失敗的戰爭中只有劉備一個人沒放棄。弱者去尋求幫助的時候,大家都說壞蛋追來,必須趕緊逃跑,只有劉備說了一起走,所以劉備才是主公」,具世拉很多行徑其實很自私或調皮,但她從來沒有拋下所有尋求幫助的弱者,正是她吸引徐孔明的原因。

 

徐孔明的角色命名,就很清楚是以諸葛孔明作為設定,雖然沒有劉備三顧茅廬而出,但從一開始不加班處理公務而討厭具世拉,到具世拉剛進議會孤立無援而冷眼旁觀,到後來被其熱心正義感動,義務當起早上7點晚上10點才下班的具世拉事務官,撇開感情因素,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NANA IG

 

其他像是具世拉最要好的姊妹,權佑英(關羽的韓語諧音)、張韓非(張飛)、小朋友金子龍(趙子龍),區長袁素貞取其音應該就是指袁紹,一直在算計的前區議長趙孟德是指曹操(字孟德),常給具世拉建議的議員奉秋山應該就是代表龐統。

 

「男人們一起就是政治,女人們再一起就是勾結嗎?」在男權當道的韓國,這部戲劇也聚焦在男女平權問題,這句當初退選幫助具世拉的孫恩實,對趙孟德陣營質疑所發出的怒吼,真的是深得我心,而裡面前後任區長都是女性,連議長、副議長都可以都是女性當家,導演透過這部戲也算是傳達政治跟性別沒有關係,而是能力。

 

這部戲另一個令我感動是「沙朗」洞的改名爭議,為了發展智慧城市,要將沙朗洞這個地區改成比較科技化的名字,具世拉極力反對的原因,除了凸顯當前很多為了開發而忘了傳統的價值,到最後一集能更理解具世拉如此執著這事的原因,因為「沙朗」諧音就是韓語的愛,沒有了「愛」,城市還有靈魂嗎?

 

比較可惜的是,這部戲的收視率並不算太高,網路討論的熱度也不高,還記得最後一集竟然還有小小自嘲的台詞,子龍小朋友畫了網路漫畫《出師表》,有人看了想找具世拉代表環境政黨出征,具世拉竟說一句「哇,原來真的有人看出師表阿」,其實導演透過這部劇其實也想傳達,即使只有一些人看了會改變就好,跟劇中另一台詞呼應「雖然不能享受,但能改變」

 

KBS《出師表》官網

《出师表》絕對是一部政治喜劇、浪漫爱情都很高分,也是對政治不滿想要宣洩的十足爽劇,搞笑與感動拿捏得當,主題曲更是熱血滿分,劇終倒敘回顧很多劇情畫面,有一種回到初心的感覺,不是只有具世拉,我們都能做到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哀莫大於心死 《緘默的病人》經典的心理懸疑小說

  一本好的心理懸疑小說,會讓讀者有一翻開就想要一口氣看完的衝動,前幾年幾部出版懸疑小說,例如《控制》 (Gone Girl) 、《別相信任何人》 (Before I Go to Sleep) 、《列車上的女孩》等,雖然評價不一,但是都達到熱銷跟熱烈討論的效果,因此出現很多模仿作品,《緘默的病人》是近年我看過較為精湛的懸疑小說。   這些年「東施效顰」的懸疑小說有幾個很嚴重的缺點,第一是刻意打造曲折和離奇的情節,角色性格可以任意轉換,前後不一, 為暗黑而暗黑,不然就是人物毫無生機,沒有特色 。   第二是為了不讓讀者讀到一半時就猜到結局,反過來猜測讀者的心理預期,刻意的反轉劇情,自以為掌握了讀者的好奇性跟意外感, 卻連一本小說該有的邏輯性都沒有 。   第三是刻意的懸疑小說營造, 出現太多莫名其妙的迷霧、恐怖、驚嚇場景 。   《緘默的病人》沒有上面幾個近年懸疑小說出現的問題,在整個故事架構的所有設定和法則,從前面到後面的發展和結果維持一致性,動機上主角不同階段的目的也能夠相呼應,不論正反角色怎麼應對或解決問題,在手法上也有十足的懸疑情節及效果。   《緘默的病人》作者艾力克斯.麥可利迪斯,是英國一位知名編劇,不過這本卻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根據報導,麥可利迪斯曾經念過 3 年的心理治療,而且曾在某間青少年精神病患監獄工作幾年,專業知識及接觸病患的背景,是他靈感跟素材的來源。   《緘默的病人》的女主角艾莉西亞是知名的畫家,嫁給同樣知名的時尚攝影師蓋布瑞爾,兩人住在倫敦令人稱羨的地區,生活看似美好,某天蓋布瑞爾深夜返家,疑似遭到艾莉西亞連開五槍斃命,從此艾莉西亞選擇沉默,不再說話,這起家庭悲劇成了大眾關注懸案,這位緘默的病人 ( 疑犯 ) 被收治在位於北倫敦的精神病療養院。   6 年後,一直很關注艾利西亞的心理治療師李歐,深信自己可以治療艾莉西亞,想盡辦法進入那間療養院工作,並且得到和艾莉西亞接觸的機會,發現艾莉西亞有寫日記抒發心情,而她噤聲背後,隱藏一個更黑暗的秘密。   這本小說最精彩的情節,都來自於心理諮商過程,看艾莉西亞的防衛,李歐自身的反移情,或是兩方互相攪和產生的化學反應, 諮商失敗是關係的質變,一方面是案主無意識的防衛,另一方面是心理師自身狀態的反移情,又或者兩方互相攪和產生的化學反應

「殺警.弒母案」沒有他們,只有我們

  沒有他們跟我們,就只有我們 (There is no them and us,it is just us )   嘉義殺鐵警案、弒母剁頭案的判決,台灣社會充滿著躁動的氛圍,有人大肆抨擊司法判決嚴重背離民情,揭示法律無法明確的那條界線,台灣建立司法精神鑑定體制,確實有其重要性及迫切性。   讀完英國犯罪心理凱利戴恩斯的《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這位長期在英國警方偵辦重大案件中擔任諮詢的司法心理學家,將心理學的科學方法運用在司法程序中的當事人,探究其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讀完書中她分享的 11 起個案,回頭看台灣有三大問題,包括司法心理鑑定程序未完備,避免對被害者的「異化」及檢視極端行為成因強化預防。   凱利戴恩斯認為司法鑑定不應僅以是否患有精神疾病而論斷是否免責,還會判斷因為疾病導致多少認知 ( 理性 ) 缺損,她在書中揭露曾經遭遇恐怖情人,也曾經長時間遭受到一名陌生男子的跟蹤騷擾,但是在接觸與長期遭受家暴而殺夫的犯人,或跟蹤騷擾甚至犯下殺人的犯人,不管有多強烈的感同身受,鑑定時都就針對個案鑑定,不能參雜個人的經驗與偏見。   凱利戴恩斯接受英國警方委託,可以看出其鑑定架構會有許多步驟,不只是訪談犯人,整理資料,還會去瞭解犯人過去及成長史,親友互動所形成的人格特質,犯案時又是什麼樣的壓力觸動人格特質中的危險因子,以及犯人在犯罪後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犯罪行為,才是一份完整的司法心理 ( 精神 ) 鑑定報告   台灣這幾起鑑定案件,精神科醫師或許沒有參雜個人情感,但遭受責難原因在於,僅是判斷兇嫌有無罹患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報告中並未如同凱莉戴恩斯的鑑定架構,以判定兇嫌在犯行時跟之後的心理狀態,顯示台灣在此領域的訓練跟學養明顯不足,當法官僅以鑑定者所提論點而免兇嫌刑責,以致於判決結果會引發社會軒然大波。   「他們」、「我們」的二分法,是凱莉戴恩斯在這本書給讀者的另一個省思。每次遇到難以理解的犯行,多數人第一反應是「這些人究竟有什麼毛病?」,會將這些人「異化」稱為瘋子或壞人,但是對「這些人」中的某些人,反而提供了方便的標籤,可以躲在裡面,甚至合理行為,懷疑自己沒有得救的機會。   這種「異化」還常對被害人這麼做,誰誰誰因為太天真、太軟弱、太愛亂來自作自受,才會被當成攻擊目標,社會易將被害的痛苦視為另一種「病態」,

透過兄弟情看文森梵谷 堅持不懈《浪擊而不沉》

  文森梵谷是偉大的畫家,他生前的畫作沒人看得起,死後作品價高到沒人買得起,生前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割掉自己的左耳垂,最後選擇自盡,一生遭到漠視肯定,死後卻因其戲劇性的故事,不斷被人以書籍、電影或歌曲傳頌,是世界藝術史最具代表性的悲劇天才畫家。   相較很多作品都是在消費文森梵谷戲劇性的一生,日本作家原田舞葉的小說《浪擊而不沉》以追求自己創作表現手法的文森梵谷與默默支持守護孤高畫家哥哥的西奧梵谷,兩兄弟間的情誼作為故事架構,引領讀者進入梵谷兩兄弟的內心世界,更能體會印象派在 19 世紀後半崛起面臨的畫派風暴及所處時代的畫家精神。   19 世紀末的花都巴黎,是歐洲文化的首都,吸引世界各地的文藝青年前來朝聖。《浪擊而不沉》的主要角色除了梵谷兩兄弟,還有日本畫商林忠正及其學弟加納重吉,他們都是巴黎的仰慕者,遠離家鄉來到巴黎,成為都市裡的異鄉人。   巴黎的城市徽章是一艘銀色帆船在紅色海浪上航行,「浪擊而不沉」是巴黎這座城市的座右銘,形容這座城市堅不可摧的精神。   如果塞納何不接納你,那就化作塞納河上的小舟就好了。   任憑風吹雨打,浪濤洶湧,只要風雨過後,又會恢復風平浪靜,像往常一樣波光粼粼。   所以,你只要化為小舟,靜待風雨過去就行了,縱然搖晃不穩,也絕不沉沒   這段是在書中賣不出一件作品的文森梵谷,在人生低潮時一名日本畫商林忠正告訴他的話,這「話中有畫」呈現的正是在那個時代不被肯定、不被接受,文森梵谷卻始終堅持創作繪畫的精神。   有別於許多文森梵谷的故事作品,原田舞葉更多著墨在西奧梵谷為何一直支持哥哥,也從西奧梵谷的視角,更能體會在那個世代,身為異鄉人的處境難處。   文森梵谷生前總共寫過 800 多封信件,有 600 多封是寫給西奧梵谷,他們不間斷的連繫,甚至在文森自盡想見最後一面的也是西奧,證明兄弟間的深厚情感。當文森窮困潦倒、被人嘲笑時,西奧是一直相信文森天分並支持哥哥的人,在巴黎為畫商工作的西奧,提供文森經費維持作畫,並且找機會推銷文森的畫作,對於文森來說,西奧不只是至親,更是他的知音和支柱。   但是要把哥哥的作品讓給更多人可以看見或認識,西奧要面臨老闆的質疑,還要面臨得罪當權畫派的畫家及金主,如果因此失去經濟來源,又如何能夠作為哥哥創作的後盾,無法養活在鄉下的家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