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紅洋裝的逆襲:看南韓女議員挑戰男權社會 

在所謂莊嚴的國會殿堂,當著西裝的中年男性議員,解開領帶及襯衫第一個鈕扣,被人稱許是「脫離權威」;為什麼一位年輕女性議員著連衣裙,卻是藐視不尊重國會?究竟穿著的人未遵守規範,還是雙重標準的偏見跟歧視?

 

翻攝拍賣網站

因為台灣部分媒體報導,讓不少人認識今年27歲的南韓國會議員柳浩貞(류호정)。我因為長期關注南韓相關動態,也或許因為過去自己採訪路線關係,對柳浩貞的表現一直有好感,她在國會問政重點放在勞動環境、核廢料處理、性平及性侵等議題,注意其臉書也會發現她很關心香港議題,跟黃之鋒等人甚至會有線上對話,算是南韓新生代很有理想性的國會議員。

 

可悲的是,柳浩貞在未當選國會議員,到上任後幾個月所做努力,這些她所努力去影響或改變的社會議題,注目程度跟話題性都不如她穿著一件連衣裙。

 

柳浩貞平日著西裝的打扮。柳浩貞臉書


柳浩貞84日身穿休閒款紅色連身裙,腳穿白色球鞋,經過國會通道被韓國媒體拍下照片,當天媒體報導下方就灌爆批評她的言論,有網友批評「穿衣服要分清楚時間與場合」、「服裝是在需要規矩的地方表達對這個聚會的尊重」,還有人說「妳是來國會收酒錢的小姐嗎?」、「把這當作酒店服務員嗎?」

 

一件紅色連身裙竟然遭到保守勢力撻伐追殺,說柳浩貞不尊重南韓國會神聖隆重的殿堂,也未遵照南韓國會規範,許多保守的南韓國會議員,也跟著批評柳浩貞影響不少外界對政治人物的道德觀感。

 

可是,韓國國會到底有沒有規範?檢視其《國會法》大概只有25條提到「議員必須保持議員的品味」,並未有明確規定什麼樣的服飾風格,定下什麼標準規格,批評者認為國會議員就應該要著深色西裝才算尊重這殿堂,只是用自己的視野觀點去框架規範。

 

由衣著與外在形象而非立法工作表現來評判一名女議員的工作是否適格,讓我想起瑞絲薇斯朋主演的電影《金法尤物》,裡面有段台詞很諷刺「作一個真正的法律學生,你應該是個男人,如果你不是一個男人,好吧,你就要最大限度地像個男人。」,柳浩貞所遭受的撻伐,跟電影裡女主角的穿著打扮一樣,說穿了只是男權社會將這些形象合理的產物,女性的職業地位在國會、司法體系存在的偏見,只是整個社會的一小塊縮影。

 

其實國會議員是否就一定都得穿著西裝、打領帶?看過南韓新聞台報導國會消息,很多男性議員開始不穿西裝,甚至解下領帶、不扣襯衫最上方的鈕扣,甚至也有男議員開始著牛仔褲、休閒襯衫出席,卻從未像柳浩貞穿著連身裙那樣遭致太多批評,甚至會被肯定是親民、清新形象,更凸顯在男權社會嚴重的南韓,很多的規範及定義,充滿性別差異。

 

柳浩貞關注很多社會議題。柳浩貞臉書

柳浩貞在穿著連身裙後過了幾天,我記得再次出席國會,是穿著白T恤、淺藍色襯衫、黑色牛仔褲、白色運動鞋,或許就是要彰顯因男女差異而有不同評論的韓國社會問題,她回應時說「我也只是想打破象徵著以西裝和領帶,由 50 多歲韓國男性為中心的國會慣例」,她並且用自己的工作是「立法勞動者」,扭轉「國會議員是神聖」的觀念,強調勞動者穿著輕鬆衣服辦工,不存在什麼不當問題。

 

柳浩貞當初踏入政壇,是因為看不慣公司上司對其他女性同事的性騷擾與霸凌,她聯合女性員工組成自救會,沒想到竟遭到公司開除,也因此被南韓正義黨延攬,成為該黨不分區首席國會議員,也許一直追求性別平等及欲翻轉性別歧視的柳皓貞,藉由這次的服裝穿著,像是照妖鏡照出很多謬論,讓更多人正視男權社會的偏見跟歧視問題。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柳浩貞穿著的紅色洋裝,因為這件事情竟然成為熱銷品,在南韓銷售一空,廠商訂單接不完,這其實也可反映出很多南韓女性長期在職場、家庭遭到歧視,藉由購衣逆襲,一吐怨氣,或是代表對於扭轉男權文化體制的迫切渴望。

 

在台灣雖然沒有像南韓那樣嚴重謬誤的男權觀點,可是幾次選舉仍充斥的沙文主義思維並未改變,當權者還是配戴「有色眼鏡」看待各種女性工作者,在台灣也還是隱藏很多無法跨越的「男女有別」的潛規則和不合理、不公平之處。

 

看南韓的情況,再看看台灣,突然想到「好想贏南韓」這句話,在扭轉男權思維,台灣走在南韓前面,可是當南韓越來越多女性,不論是政治人物或文化工作者,開始站出來要做社會改變,台灣要確保贏的地位,還有很多積極努力改變空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韓劇《Mouse窺探》5大韓國社會議題 變態基因、廢死、墮胎、性侵輕判、媒體嗜血

  韓劇《 Mouse 窺探》上演至今被稱為「燒腦劇」的代表作品,我認為它不只是引發動腦找真兇,而是觸發觀眾動「心」好好思考幾個社會議題的本質。 由李昇基、李熙俊主演的韓劇《 Mouse 窺探》,在網路造成熱議「到底誰是 連續殺人犯」?,這部犯罪嫌疑故事到現在演了 6 集,節奏緊湊、扣人心懸,最迷人之處是將韓國這些年幾件重大社會案件融入在劇情中,討論韓國幾個不斷爭論的議題,包括是否該廢除死刑、強姦犯再犯機率、墮胎法案以及深思人性與天生基因間是否有微妙聯繫。   社會議題1:故事靈感來自女童分屍案 犯罪基因決定一切? 《 Mouse 》的編劇是寫過《神的禮物— 14 天》、《 Black 》等劇的崔蘭,她在受訪時就有提到這部創作靈感來自 2017 年震驚韓國社會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 8 歲女童遭到年僅 17 歲的金姓少女誘拐回家遇害,金女不只將女童勒斃還分屍,不只將屍體分裝至垃圾袋棄屍在水塔、公共垃圾桶等地,部分屍塊還分送給女朋友。   這件案子之所以引起社會震驚,不只是未成年少女竟犯下這麼殘忍無道的犯罪,甚至毫無悔意,在鏡頭前冷漠的表情令社會嘩然,不過更令社會輿論群情激憤是,金姓少女在法庭辯駁是天生缺少了鏡像神經元,這使她沒有同情心、罪惡感,無法感知她人的痛苦,因為「基因」才會犯下這樁殘忍命案,也因此法院最終判決金女 20 年刑期,受到輿論撻伐。   崔蘭將引起社會議論的「仁川國小女童分屍案」所探討的基因問題,帶入《 Mouse 》的劇情中,設定 1995 年醫學界就得出某種「變態殺人狂」基因存在,有這基因者會成為冷漠殘酷的殺人兇手,他們殺人沒有原因,只是從中尋找快感和成就感,缺乏正常感情的這些人會從殺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並持續保持對殺人的狂熱。   社會議題2:若有變態基因 你是否支持墮胎? 編劇在這邊融入另一項韓國議論的社會議題「墮胎」,藉由當時醫學的這項研究,演出政府是否該篩查並且殺死這些帶有殺人狂基因的胎兒,帶出韓國最終因為韓國不能墮胎的倫理觀念,以及反墮胎主張的基因篩查也有 1% 錯誤機率的爭辯,最後這項議題並未實施。   不過,現實中的韓國在 2019 年 4 月該國憲法法院做出重大裁定,認為現行墮胎禁令及懲罰實施墮胎手術醫生條文,侵犯婦女自由...

日新戲院落幕 那些年風光一時的西門町電影院

  2020 年 9 月 9 日日新威秀電影院熄燈,原址預計改建大型複合式商場,對從小在西門町長大的我而言,感傷的不是西門町沒有「威秀」,而是一家曾象徵 70 、 80 年代西門町繁華及電影業蓬勃發展的老牌龍頭戲院落幕。西門町最風光時曾有 37 家戲院,如今光環褪色,只剩 7 座影城,不勝唏噓。 日新戲院落幕 老一輩的台北人要看電影,一定會來西門町:因為最新電影都在西門町撥放,才在全台其他地方上映,早期的西門町電影院的風格就是「大」,一個廳可以選擇坐在樓上或樓下,最大的是位於武昌街的台北戲院有 1800 個座位,樂聲跟新世界戲院都超過 1600 個座位,國賓、豪華、日新、萬國、新聲、中國也都約有 1500 個座位規模。   正在上映電影會稱為院線片,是因為早期發行的電影公司都會和電影院結合, 變成一個「統一品牌」排片的機制,並且會選一家代表性的電影院掛名,稱為龍頭戲院,早年龍頭戲院幾乎都西門町,記得在國片 ( 港片 ) 最興盛的時代,要看中影的電影就在中國 ( 戲院 ) 院線、邵氏在大世界、嘉禾在台北,新藝城 ( 龍祥 ) 在新世界、學者在萬國。   1985 年雷根主政的美國,電影輸出協會以 301 條款控訴案為要脅,要求台灣取消外片配額及開放外片拷貝,開啟美國電影在台灣電影市場的強勢獨佔地位,奠定以撥放外片為主的國賓戲院龍頭地位,當時設備較新的獅子林等電影院也都以放外片為主,甚至大世界與邵氏解約後也轉為撥放外片,國片 ( 港片 ) 與美片的形勢逆轉,原本經營國片的戲院也逐漸沒落。 西門町星聚點是大世界戲院舊址 記得小時候在西門町生活,最開心就是爸媽或阿姨帶著我去大世界看電影,那時年紀小坐在爸媽腿上伸長脖子看著狄龍、傅聲演的邵氏武俠電影一點都不嫌累,高中時雖然已經不住在西門町,但因為約會在西門町看場電影就是「潮」,而且最具代表的就是國賓戲院,在國賓約會看場美國電影變成是種流行。   因為美片取代國片的地位,國賓、樂聲、日新 3 家撥放外片為主的龍頭,其他大戲院為求生紛紛改建,將原本一廳樓上、樓下兩層的格局拆成兩間戲院,像是新世界、中國、大世界、豪華、台北都改為龍廳、鳳廳或是金廳、銀廳,西門町的大戲院就只剩下上述幾家撥放外片的龍頭戲院。   武昌街二段稱為電影街,是因為戲院最風...

為什麼你只看到王子與王子結婚呢?

教育部贈送給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優良圖書計畫,其中一本繪本《國王與國王》卻引發部分家長團體的抗議。這讓我想起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徐睿知飾演的女主角高文英對許多知名童話的重新詮釋「童話不是乘載夢想的迷幻劑,而是喚醒現實的清醒劑」。 取自彩虹平權大平台 《醜小鴨》故事中,鴨媽媽孵出一窩鴨寶寶,有一隻長得又大又醜,大家都嫌牠難看,欺負牠,儘管有鴨媽媽的疼愛,醜小鴨還是忍不住逃離傷心地,溫暖春天來到,牠鼓起勇氣跳進池塘,看到映在水中的自己影子,是一隻潔白高貴的天鵝,最後牠回到了故鄉,幸福的生活著。 以往我們接收到的《醜小鴨》寓意, 不要以貌取人,也不要妄自菲薄, 醜小鴨總有一天能變天鵝,也能展翅高飛,但是在《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高文英提醒了我們另一個角度,從鴨子媽媽來看,醜小鴨本來就不是鴨子,是隻鵝啊, 養別人的孩子只是白費力氣而已,顧好自己的小孩就夠了 。  《小美人魚》裡人魚公主對英俊王子一見鍾情,決定用聲音換取成為人類跟王子接觸,王子也對人魚公主神魂顛倒,但王子父母早已安排其與鄰國公主的婚約,王子也誤把鄰國公主視為救命恩人結婚,傷心的小美人魚最終化成了泡沫。  過去《小美人魚》教導我們, 要懂得接受自己、愛自己,才有辦法愛人與被愛 ,但從高文英的角度,不是即使會化為泡沫永遠消失,也要至死不渝愛一個人,而是 覬覦有婚約在身的男人,當了別人的小三,才會遭到天譴 。  其他像是《美女與野獸》在高文英眼中,只是女主角愛上綁架者只是患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國王的驢耳朵》不是教人做人要低調,而是在背後說閒話才不會悶出病來。  取自TVN官方臉書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老師或爸媽總是告訴我們這些經典童話懷著純真與希望,可以從故事中獲得智慧與啟發,豐富心靈,高文英的闡釋只是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沒有對與錯,卻戳破一直以來,童話要給孩子什麼啟發,只是大人的詮釋定義。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對《國王與國王》的簡介,故事內容為皇后想讓王子繼承王位,但在此之前必須先讓王子與一位公主舉行婚禮。皇后費盡心思請來了好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公主,但王子都不喜歡。直到,王子終於遇到了讓他心動、想結婚的對象,那個人竟是陪伴公主前來皇宮的公主哥哥。  有人認為書籍強調讓讀者理解「愛無界限」,理解差異後才能尊重不同,我看這本書則是認為可以提醒渴望幸福的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