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暗黑的好光明、好療育——《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原來黑影巫婆奪走的,並不是他們三個最真實的臉孔,而是他們找尋幸福的勇氣。 

圖片來源:tvN 드라마(Drama) 臉書專頁


 戲劇裡,三角習題是常見元素,主角間友情、親情、愛情糾結,觀眾多數看到的是虐心,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同樣是三角習題,卻將愛情、親情糾結置在一起克服傷痛的過程,帶領觀眾看主角如何走出悲傷童年經驗,獲得治癒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不只帶來的是暖心,也療育觀眾曾經歷的傷痛與傷心。 

  「童話不是承載夢想的迷幻劑,而是喚醒現實的清醒劑」

「我願變成童話裡你愛的那個天使,張開雙手變成翅膀守護你」,童話世界在很多人眼中是美好而單純,《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不是像光良唱的「童話裡都是騙人」,而是透過女主角高文英告訴病患「童話不是承載夢想的迷幻劑,而是喚醒現實的清醒劑」。像《醜小鴨》以前認知是「不要以貌取人,不要妄自菲薄」,但是,若站在鴨子媽媽的角度呢?養別人的孩子只是白費力氣!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以暗黑童話做為基調,幾乎每集都以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做主題,包括《藍鬍子》、《美女與野獸》、《長髮公主》都用不同觀點,並與主角現實中經歷、遭遇做呼應或對照。像《藍鬍子》談差異是否就要被歧視;,《長髮公主》該關注是被家長過度管教的暴力;,《美女與野獸》則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沒有正常與不正常,只有發現而不是偏見」

 顛覆童話的作法其實呼應整部劇集的精神,精神病醫院的座右銘「沒有正常與不正常,只有發現而不是偏見」,社會上對精神病的污名化跟偏見,致使一般人對精神病缺乏適當反應,導致錯過早期治療的時間,這些年許多知名影星,不就是自身或周遭人的隱忍或漠視,最後病情加劇,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裡3位主角,相較於自閉症的大哥文尚泰,有「反社會人格」的女主角高文英,金秀賢主演的男主角文鋼太看似最為「正常」,卻是最具「危險」的未爆彈。 「只要我勉強擠出笑容,哥哥就會相信我是幸福的,就算是假的也無所謂,反正露出笑容並不難。」男主角文鋼太從小失去父親,母親遭到謀殺,小時候就要負起撫養自閉症的哥哥,薪水低、壓力大,還要在眾人面前強顏歡笑,當他講出這段話可以深刻感受到他承受多大壓力,多麼令人鼻酸,但高文英那句「你笑起來像小丑,眼神很悲傷,但嘴角卻是上揚的」戳破了他偽裝的面具。 

一把傘、一碗炒瑪麵 嗆辣的不只味覺還有情感 

 要接納彼此必須拋開成見,作法是先卸下自己偽裝的面具,要卸下偽裝面具,整部劇不斷提醒觀眾「不要忘記,要克服過去,如果你克服不了,你就只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孩子」,但是克服何嘗容易,「越是不好的記憶,會在心中存留越久」跟著劇情看到文鋼太的回憶,睡覺時媽媽只抱著哥哥,雨中撐傘總是被遺忘落在傘外淋雨的男孩。

 前面幾集導演不斷出現那場雨中撐傘場警,讓我們跟著文鋼太以為他一直都得不到母親的愛,直到跟哥哥和女主角重回舊地吃炒瑪麵,嗆辣味覺喚醒他內心深處的滋味,在雨中是母子三人共撐那把傘,只是「越是不好的記憶,會在心中存留越久」而被自己遺忘了,一邊吃、一邊流淚,不是因為麵的嗆辣感,而是刻骨銘心的親情味道回來了。

 這部戲整體表現之所以傑出,不只是劇本、演員演技,導演運鏡讓人激賞,重溫炒辣麵後走出店家,一樣是下雨,一樣共撐把傘,媽媽雖然不在,但旁邊多了高文英幫文鋼太撐傘,看似雨過天晴的一絲陽光,不只象徵找回母子情感的聯繫,讓文鋼太感到釋懷,女主角的加入讓他們同樣是三人行,同樣也是「一家人」,彼此不再孤單。 

圖片來源:tvN 드라마(Drama) 臉書專頁



「家」對高文英來說,卻是悲傷甚至懼怕的回憶,小時候受到母親各種的情緒勒索、折磨與控制,還目睹父親將母親關入地下室,甚至殺害埋屍等過程,渴望父母親關愛的幼時階段的際遇,理解為何造就她後來的性格跟價值觀,造成她對「家」的嗤之以鼻,與人相處的自我保護機制。 


但是與文鋼太重逢相處的過程,她幫助文鋼太卸下自我保護的偽裝面具,面對展露真實性情對待她的文鋼太,還有文尚泰那最真摯不修飾對她的評論及建議,甚至與「情敵關係」的小學同學的「和解」,還有小學同學媽媽如同母親般的關懷與嘮叨,讓高文英重新對「家人」有了認識,甚至比別人更渴望「家」。 

  愛玩「一家人」梗的系列電影該好好學習 

文尚泰與文鋼太兄弟相依為命多年,當原本喜愛的作家高文英可能成為「新家人」,對自閉症者來說何其困難,他從排斥抗拒到如何學習接受新的家人,同樣令人動容,努力克服如何從閉鎖的盒子中走出,不只要學習接受新的家人,更要學習當一位哥哥,並且能諒解周邊家人們的心意。 

《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透過幽暗中悲傷的三個人,在這段愛的旅程中找到的不只是自己,也讓人相信在哪裡都不會是孤單一人,社會會有很多願意對你伸出雙手的人,家,絕對不是血緣定義,能一起扶持互相關愛就是家人,這部戲很用心深刻「一家人」定義,真的拜託《玩命關頭》若要一再玩「一家人」梗,就好好著墨。 

這部戲很暖,結尾透過三位主角的旅程,也像是回顧他們彼此療育的過程,面具男孩、空罐頭公主跟箱子叔叔,三個人最真實的臉孔不是被巫婆奪走,而是找尋自己幸福的勇氣,「想讓周圍的人感到幸福,先要讓自己變得幸福」,一直很依賴鋼太的尚泰要鋼太做自己的主人,而他自己也踏上屬於自己的旅程,這暗黑童話,最後顛覆自己的「童話」,一切相信會美好的。 

如果洗不掉痛苦的記憶,就用更美好的記憶將他覆蓋上去,對吧?

圖片來源:tvN 드라마(Drama) 臉書專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哀莫大於心死 《緘默的病人》經典的心理懸疑小說

  一本好的心理懸疑小說,會讓讀者有一翻開就想要一口氣看完的衝動,前幾年幾部出版懸疑小說,例如《控制》 (Gone Girl) 、《別相信任何人》 (Before I Go to Sleep) 、《列車上的女孩》等,雖然評價不一,但是都達到熱銷跟熱烈討論的效果,因此出現很多模仿作品,《緘默的病人》是近年我看過較為精湛的懸疑小說。   這些年「東施效顰」的懸疑小說有幾個很嚴重的缺點,第一是刻意打造曲折和離奇的情節,角色性格可以任意轉換,前後不一, 為暗黑而暗黑,不然就是人物毫無生機,沒有特色 。   第二是為了不讓讀者讀到一半時就猜到結局,反過來猜測讀者的心理預期,刻意的反轉劇情,自以為掌握了讀者的好奇性跟意外感, 卻連一本小說該有的邏輯性都沒有 。   第三是刻意的懸疑小說營造, 出現太多莫名其妙的迷霧、恐怖、驚嚇場景 。   《緘默的病人》沒有上面幾個近年懸疑小說出現的問題,在整個故事架構的所有設定和法則,從前面到後面的發展和結果維持一致性,動機上主角不同階段的目的也能夠相呼應,不論正反角色怎麼應對或解決問題,在手法上也有十足的懸疑情節及效果。   《緘默的病人》作者艾力克斯.麥可利迪斯,是英國一位知名編劇,不過這本卻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根據報導,麥可利迪斯曾經念過 3 年的心理治療,而且曾在某間青少年精神病患監獄工作幾年,專業知識及接觸病患的背景,是他靈感跟素材的來源。   《緘默的病人》的女主角艾莉西亞是知名的畫家,嫁給同樣知名的時尚攝影師蓋布瑞爾,兩人住在倫敦令人稱羨的地區,生活看似美好,某天蓋布瑞爾深夜返家,疑似遭到艾莉西亞連開五槍斃命,從此艾莉西亞選擇沉默,不再說話,這起家庭悲劇成了大眾關注懸案,這位緘默的病人 ( 疑犯 ) 被收治在位於北倫敦的精神病療養院。   6 年後,一直很關注艾利西亞的心理治療師李歐,深信自己可以治療艾莉西亞,想盡辦法進入那間療養院工作,並且得到和艾莉西亞接觸的機會,發現艾莉西亞有寫日記抒發心情,而她噤聲背後,隱藏一個更黑暗的秘密。   這本小說最精彩的情節,都來自於心理諮商過程,看艾莉西亞的防衛,李歐自身的反移情,或是兩方互相攪和產生的化學反應, 諮商失敗是關係的質變,一方面是案主無意識的防衛,另一方面是心理師自身狀態的反移情,又或者兩方互相攪和產生的化學反應

「殺警.弒母案」沒有他們,只有我們

  沒有他們跟我們,就只有我們 (There is no them and us,it is just us )   嘉義殺鐵警案、弒母剁頭案的判決,台灣社會充滿著躁動的氛圍,有人大肆抨擊司法判決嚴重背離民情,揭示法律無法明確的那條界線,台灣建立司法精神鑑定體制,確實有其重要性及迫切性。   讀完英國犯罪心理凱利戴恩斯的《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這位長期在英國警方偵辦重大案件中擔任諮詢的司法心理學家,將心理學的科學方法運用在司法程序中的當事人,探究其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讀完書中她分享的 11 起個案,回頭看台灣有三大問題,包括司法心理鑑定程序未完備,避免對被害者的「異化」及檢視極端行為成因強化預防。   凱利戴恩斯認為司法鑑定不應僅以是否患有精神疾病而論斷是否免責,還會判斷因為疾病導致多少認知 ( 理性 ) 缺損,她在書中揭露曾經遭遇恐怖情人,也曾經長時間遭受到一名陌生男子的跟蹤騷擾,但是在接觸與長期遭受家暴而殺夫的犯人,或跟蹤騷擾甚至犯下殺人的犯人,不管有多強烈的感同身受,鑑定時都就針對個案鑑定,不能參雜個人的經驗與偏見。   凱利戴恩斯接受英國警方委託,可以看出其鑑定架構會有許多步驟,不只是訪談犯人,整理資料,還會去瞭解犯人過去及成長史,親友互動所形成的人格特質,犯案時又是什麼樣的壓力觸動人格特質中的危險因子,以及犯人在犯罪後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犯罪行為,才是一份完整的司法心理 ( 精神 ) 鑑定報告   台灣這幾起鑑定案件,精神科醫師或許沒有參雜個人情感,但遭受責難原因在於,僅是判斷兇嫌有無罹患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報告中並未如同凱莉戴恩斯的鑑定架構,以判定兇嫌在犯行時跟之後的心理狀態,顯示台灣在此領域的訓練跟學養明顯不足,當法官僅以鑑定者所提論點而免兇嫌刑責,以致於判決結果會引發社會軒然大波。   「他們」、「我們」的二分法,是凱莉戴恩斯在這本書給讀者的另一個省思。每次遇到難以理解的犯行,多數人第一反應是「這些人究竟有什麼毛病?」,會將這些人「異化」稱為瘋子或壞人,但是對「這些人」中的某些人,反而提供了方便的標籤,可以躲在裡面,甚至合理行為,懷疑自己沒有得救的機會。   這種「異化」還常對被害人這麼做,誰誰誰因為太天真、太軟弱、太愛亂來自作自受,才會被當成攻擊目標,社會易將被害的痛苦視為另一種「病態」,

透過兄弟情看文森梵谷 堅持不懈《浪擊而不沉》

  文森梵谷是偉大的畫家,他生前的畫作沒人看得起,死後作品價高到沒人買得起,生前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割掉自己的左耳垂,最後選擇自盡,一生遭到漠視肯定,死後卻因其戲劇性的故事,不斷被人以書籍、電影或歌曲傳頌,是世界藝術史最具代表性的悲劇天才畫家。   相較很多作品都是在消費文森梵谷戲劇性的一生,日本作家原田舞葉的小說《浪擊而不沉》以追求自己創作表現手法的文森梵谷與默默支持守護孤高畫家哥哥的西奧梵谷,兩兄弟間的情誼作為故事架構,引領讀者進入梵谷兩兄弟的內心世界,更能體會印象派在 19 世紀後半崛起面臨的畫派風暴及所處時代的畫家精神。   19 世紀末的花都巴黎,是歐洲文化的首都,吸引世界各地的文藝青年前來朝聖。《浪擊而不沉》的主要角色除了梵谷兩兄弟,還有日本畫商林忠正及其學弟加納重吉,他們都是巴黎的仰慕者,遠離家鄉來到巴黎,成為都市裡的異鄉人。   巴黎的城市徽章是一艘銀色帆船在紅色海浪上航行,「浪擊而不沉」是巴黎這座城市的座右銘,形容這座城市堅不可摧的精神。   如果塞納何不接納你,那就化作塞納河上的小舟就好了。   任憑風吹雨打,浪濤洶湧,只要風雨過後,又會恢復風平浪靜,像往常一樣波光粼粼。   所以,你只要化為小舟,靜待風雨過去就行了,縱然搖晃不穩,也絕不沉沒   這段是在書中賣不出一件作品的文森梵谷,在人生低潮時一名日本畫商林忠正告訴他的話,這「話中有畫」呈現的正是在那個時代不被肯定、不被接受,文森梵谷卻始終堅持創作繪畫的精神。   有別於許多文森梵谷的故事作品,原田舞葉更多著墨在西奧梵谷為何一直支持哥哥,也從西奧梵谷的視角,更能體會在那個世代,身為異鄉人的處境難處。   文森梵谷生前總共寫過 800 多封信件,有 600 多封是寫給西奧梵谷,他們不間斷的連繫,甚至在文森自盡想見最後一面的也是西奧,證明兄弟間的深厚情感。當文森窮困潦倒、被人嘲笑時,西奧是一直相信文森天分並支持哥哥的人,在巴黎為畫商工作的西奧,提供文森經費維持作畫,並且找機會推銷文森的畫作,對於文森來說,西奧不只是至親,更是他的知音和支柱。   但是要把哥哥的作品讓給更多人可以看見或認識,西奧要面臨老闆的質疑,還要面臨得罪當權畫派的畫家及金主,如果因此失去經濟來源,又如何能夠作為哥哥創作的後盾,無法養活在鄉下的家人們